LIUXUE86.COM讯 大学教育是什么?当我们还在为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应试教育模式烦恼头疼的时候,世界许多知名学府已经将实用教育理念灌注进大学校园。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脱离实际的“象牙塔”,学校教育正成为学生学以致用,走向创业型人才的平台。“硅谷的摇篮”、“剑桥现象”、“速度之城”……创业教育颠覆着曾经的大学教育形态,汇成一股挡不住的潮流,引领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创业生态系统”激励创新精神
□记者 孙浩 樊宇 华盛顿报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凭借其在高科技教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水平,在全球享有盛誉。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该校将创新和创业作为精神传统,数十年来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从而推动大批高素质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
提供创业教育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成效显著。据该校创业中心执行主任威廉·奥莱教授介绍,该校各级校友在美国创办了2万余家企业,每年收益总计超过2万亿美元,每年新办企业数百家。
奥莱分析说,创业精神深深植根于麻省理工学院,已成为该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该校倡导“利用所学对世界产生影响力”的精神一脉相通,从创新到创业成为诸多校友实现自我追求的重要实践。该校创业主要集中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应的,该校创业教育也主要针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具有高增长或国际化潜力的项目。聚焦科技创业使该校的创业支持系统有了凝聚力,也与该校技术大学的定位相符。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已逐渐发展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创新技术创业教育及孵化体系,并形象地将其命名为“创业生态系统”。
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层认为,从创新到创业的产学研转化过程主要包括7个阶段,即创意阶段、技术发展阶段、商业化计划阶段、企业计划阶段、形成企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以及高速增长阶段。为迎合不同阶段的需求,该校先后建立了6个独立运行、有效互补的机构。
创业中心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就开设“新企业课程”,为高技术人才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培训。上世纪90年代,该课程进一步发展为跨学院的创业教育项目。随着需求扣影响力不断扩大,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正式成立,由校方提供固定办公地点。2011年,该中心接受马丁信托基金赞助及冠名,并进一步升级中心运作系统、扩大和更新办公区域。
创业中心执行主任威廉·奥莱介绍,该中心目前挂靠在麻省理工学院颇具盛名的斯隆管理学院下,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除了由斯隆管理学院提供创业相关课程之外,创业中心还邀请多位知名企业家和成功校友举办讲座,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
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提供创业资金支持。该技术创新中心创建于2002年,现有工作人员400余名,主要任务是推动学校各实验室中所产生的前沿技术扩大市场领域影响力,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研究资金、创业启动资金和孵化支持。该中心将工作重心落在培育新兴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层面,主要涉及生化、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新材料、能源创新等领域。
除了资金支持外,该中心还推出“创业催化计划”,严格筛选出一批具备创新技术研发和创业经验的培训师,为校内高技术人才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并帮助创新技术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方接洽联络。
自创建以来,该中心已为90余个项目提供1100万美元资金,其中26个项目已发展成熟,进入实际商业运作层面,吸引共计超过3.5亿美元投资。
技术许可办公室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服务。由于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技术保护、专利申请、技术转让等至关重要。为此,学院专门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据该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1财年该办公室共见证632项发明诞生,进行153项专利认证,发放79家企业许可证、110项商标许可证。
创业顾问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咨询。该中心聘请“创业导师”义务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创业的实际操作层面。
勒梅尔森项目鼓励发明创造。学院管理层认为,发明是创新和创业的动力之源,因此,鼓励发明是推动学生创业的必要前提。目前,该项目设立的“勒梅尔森一麻省理工学院”大奖已成为该校最重要的发明大奖。
莱加顿发展及创业中心关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该中心成立于2007年,其主要任务是推动创新技术造福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国家及地区,包括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市场调研、前期研究、计划落实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举办创业及投资全球论坛,吸引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家等前来参与;为有志于此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毕业生以及研究人员提供奖学金。
“10万美元创业大赛”
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积极组织各种创业组织和活动,包括创业工作坊、创业俱乐部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00K创业大赛”(即10万美元创业大赛),已成为全美高校中最著名的学生创业竞赛。
大赛创立于1989年,最初由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俱乐部和斯隆商学院新企业联合会共同创办,旨在把学校理工专业和商科专业学生的优势相结合,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运用并投入市场。
斯隆管理学院学生艾丽丝·弗朗西斯目前是大赛执行主任。她介绍说,大赛选拔优秀创业团队,并给予胜出者一定的创业资金作为奖励,每年奖金总额约为35万美元,奖金主要来源于外界赞助。
大赛针对创业者需具备的不同素质分为三轮:第一轮是创意类竞赛。参赛者在60秒内向评审团推销自己的创意,胜出者将获得5000美元奖励;第二轮是参赛者就自己创业想法的现实可操作性进行演示,胜出者将获得3.5万美元的创业基金;第三轮是商业计划竞赛,考察参赛者为成立企业所做的实战准备,胜出者将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
在竞赛过程中,主办方为学生提供平台供其发布创业构想、招募团队成员。同时,还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指导和培训以及媒体宣传、法律咨询和人脉方面的支持,并吸引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汤森路透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赞助。
学生创业交流有前景
奥莱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其巨大市场潜力也日益吸引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者的注意。
在过去几年内,麻省理工学院与中国政府、企业和学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已进入第二个年头,将邀请中美双方学术精英、企业领袖以及政策制定者来麻省理工进行讲演和成果展示,探讨中美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发掘在清洁能源、环境、信息科技、卫生保健和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
作为论坛重要组成部分,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业计划大赛旨在建立一个中外投资人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进行对接的平台,给创业者提供更多了解和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大赛对参赛者背景和参赛项目类别不做限制,仅强调所提交项目要适用于中国市场。最终进入决赛的团队将分享总额不低于2万美元的现金奖励。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团队O ptim ix告诉记者,中国市场蕴含巨大潜力,他们期待能与中国公司展开合作。该团队研发项目主要是通过全新运算模型帮助航空公司整合并协同优化定价及收益管理策略,以提高收益。目前,该团队正在积极接触中国航空界人士,并专门制作了中文产品介绍。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
□记者 韩墨 慕尼黑报道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老牌理工科名校,在德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在校长沃尔夫冈·赫尔曼倡导下,慕尼黑工大自1995年起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并启动了“创业型大学”计划,旨在培养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创业和创新人才,其中一些做法收效良好,在德国其他高校以及奥地利高校中得到推广。
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
慕尼黑工大第一副校长、华裔科学家孟立秋告诉记者,慕尼黑工大提出“创业型大学”理念,其核心要义是调动一切力量,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学习力和实践力。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视野和方向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孟立秋说,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设立一个部门或办公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涉及教学实践、跨学科研究、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同时,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通过运动式的、应景式的短期行为来实现。
慕尼黑工大管理层认为,创业文化应渗透到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在该校,无论是生命科学、机械制造还是医学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创业和专业概览课程,由资深教授和企业界人士向学生就职业前景和专业前沿情况进行讲解。
孟立秋说,本科阶段的创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早期阶段对职业前景和创业路径有一个宏观把握。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创业教育就会针对专业更加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不少课程由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主讲,不仅带来工业界最新动向,还为有意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咨询。
在学生课余,慕尼黑工大还有独具特色的“师徒配对”项目。每年,一些企业界退休不久的老员工、老校友会到学校登记,表示愿意与学生结成“对子”,给予课余指导。而学生也会递交意向书,学校根据供需信息进行配对。师徒间建立联系后,便可自主组织活动。
盂立秋说,这种制度植根于德国职业教育师徒相承的传统。师傅会把学生请进家中,或带他参与社会活动,在交往中传授从业经验。有的师傅会把学生介绍到其公司实习。师傅的帮带行为完全自愿,不领报酬,因此学校也没有成本方面的顾忌。
盂立秋说,建设创业型大学,涉及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转变,而广大中层教师是大学办学思路的践行者,将直接关系到教育转型的成败。2004年,慕尼黑工大利用林德公司的捐款成立了林德学院,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向教师提供60多种再培训项目。
建“孵化器”呵护创业萌芽
2002年,在宝马公司董事苏珊娜·克拉滕的资助下,慕尼黑工大成立了创业中心。创业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创业咨询和开发培训项目,目前有一个20多人的专业团队负责具体运作。
孟立秋说,慕尼黑工大的学生可以到创业中心自由选修相关课程,并计入学分。创业中心的教师来自各个院系,还有一些客座教授和企业界人士。针对创业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这里都有成体系的课程。
对于快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如果有创业或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想法,可以到创业中心寻求全面帮助,包括制定商业计划、提供法律服务、调研分析市场、联络潜在的合作公司等。对于特别出色的项目,慕尼黑工大还会动用专门的创业基金,向学生提供一笔数千到几万欧元不等的启动资金。
强化产学研融合
作为理工科名校,慕尼黑工大向来注重与产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而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慕尼黑工大与宝马、大众、西门子等公司常年合作,聘请公司中高层人员开设课程,或担任客座教授。每年,大批慕尼黑工大的学生到有关企业实习,参与一线生产。绝大多数理工科硕士、博士生论文都是在企业实习期间确立选题并最终完成。
慕尼黑工大还与不少企业签订了联合研发协议。许多学生在导师带领下参与技术攻关,在得到全方位锻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工业界的真实脉动,为日后创业或就业打下基础。
近年来,慕尼黑工大还向一些美国大学学习,强化了“校友联盟”。“校友联盟”不仅可为学校带来可观的捐赠,还能够强化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校友的工作经验和职场资源通过联盟传导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成才。
此外,慕尼黑工大还加强了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自2006年起,该校相继成立了高等研究院、研究生院和工程学院,旨在打破门派分割带来的学术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多个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平台。